新闻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首页  >>   新闻  >>   正文

2023京杭大运河寻梭之旅今日扬帆启航 时间:2023-07-27   作者:    浏览次数:

传承运河文脉 非遗助力共富

2023京杭大运河寻梭之旅今日扬帆启航


乘着手艺之舟,沿着共富之河,由南及北,溯流而上

2023731 新闻通稿)

河流山川,纵横交错;乡村城市,生生不息,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化肌理和接续不断的文脉传承。古老的文明诞生于山水之间,传统的技艺源于人们的智慧创造,我们将那些人民群众口传心授、共创共享的活态文化称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既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也是彰显人民智慧和艺术价值的重要载体。

而这些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多散落于山川乡村之间,隐藏于市井巷陌之中。如何让这些历史遗产重回大众视野,从无用之用到无用之美,这就是为何我们要开启寻梭之旅的缘由了。在二十年的寻梭之旅中,我们从城市逆流乡村,再以乡村联动城市,横跨东西,纵贯南北,以梭为支点来撬动沉睡的传统技艺,使之在地化创新和差异化重组,从而推动传统手艺的再生和城乡共兴。

 从寻梭到传梭,从助力脱贫到乡村振兴

二十年沧海桑田,在习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下,中国乡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村子变美了,村民变富了,我国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而这些变化也从我们二十年的寻梭之旅中得到了充分印证与体现。从最初“织女”郑芬兰的一人一梭,到后来一个志愿团队的寻梭之旅;从叩问乡村寻梭不得到村民主动捐梭找梭,从藏梭寥寥到传梭博物馆落地,一路走来,我们见证了手艺的再兴,非遗的创新以及更多年轻血液的回流,更多村民自信地走出大山……

从寻梭到传梭,从探索到传承,这不仅是一种角色的变化,更是一种使命的转变。曾经,我们走入乡村,以传统手工艺来构建城市与乡村之间的产业链,实现精准扶贫;而如今,我们以传梭博物馆为主阵地,以“传梭+”的连接共生理念,推动传统手艺的再生和非遗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手艺在地化的本质就是重塑手艺的活力,适应市场需求,除了让年轻人回归,更要让每一位村民适得其所。

 从山川到运河,从民族共荣到共同富裕

在山水之间,倾听大地的脉动。在二十年的寻梭之旅中,我们多次进入中国腹地和少数民族地区,以寻梭为名,挖掘梭子的故事和手艺的历史,并通过新锐的设计力量和时代理念来与手工艺对话,与手艺人交流,帮助他们从手艺在地活化的角度对非遗技艺进行保护性传承。而多次频繁的交流也极大促进了各个民族之间的文化交融交流,城市与乡村有了联动,城镇生活与乡村生活便有了更多交集。

在运河之畔,阅见流动的生息。此次寻梭之旅,我们将范围放在了拥有2500多年历史的大运河及沿岸城乡集镇。作为贯通南北、哺育生民的千年文脉,大运河文化的赓续灿烂源于运河的流动不息,更源于运河沿岸人民世代相守、南北交融的文化传统、生存智慧与艺术创造。纺梭源于纺织文化,作为自古纺织业高度发达的运河流域,此次的寻梭之旅更像是一次寻根之旅。

此次2023京杭大运河“寻梭之旅”寻访活动,我们将从杭州出发,沿着京杭大运河溯流而上,途经桐乡、苏州、扬州、曲阜、聊城、沧州、高阳、天津,再到终点北京通州。一路上,我们将深入了解运河沿岸的纺织工艺现状,深度挖掘各地区的特色文化,把我们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以动态的形式传承下去,让传统手工艺更好地融合于当代生活之中。

传承运河文脉,非遗助力共富。大运河沿线不仅有着中国最为丰富生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条名副其实的非遗之河;更是一条连接传统与当下,不断焕发勃勃生机的共富之河。通过此次寻梭之旅,我们将积极推动大运河文化传承生态保护区与大运河沿线城市的交流与合作,探索“丝织类”非遗产业发展集群打造,共同推进大运河沿线非遗创新转化,惠及百姓、助力共富。

悠悠运河,生生不息。今天,我们在京杭大运河畔,共同举办“2023京杭大运河’寻梭之旅’寻访活动”出征仪式,这是个良好的开端,是寻梭之旅的开始;在接下来的寻梭旅途中,我们通过对大运河非遗当代价值的挖掘和表达,我们将收获更多的寻梭之旅成果。